▼
撰文 | 张明扬
【资料图】
临近五一,关于长假调休之争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特别是4月23日本是个周日,因为调休变成了工作日,打工人在疲惫与愤懑中,对“人造长假”进行了各种姿势的批判。
图/网络
从技术上而言,今年的五一调休肯定是考虑欠妥的。今年的五一正逢周一,按理说,最顺畅的安排就是连着周末两天,休个三天就得了,没必要硬是要搭上前后两个周末,凑出个五天假期。
但长假调休真的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么?
当然不是,技术性问题从来都不难解决,只有利益分配问题才难解决,比如长假调休就是。
这几年,每当长假之前,调休似乎都会成为千夫所指所向,必须说,有些调休并不像这次五一这么无厘头,但仍然被喷得生活无法自理。可见,具体怎么调休并不是问题核心所在。
调休成为了很多社会怨气的出气筒,并且是安全的出气筒: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假期总量不足、教育竞争给父母和孩子的压力……
但如果回到调休本身,真的这么不堪么?社会怨气自然都是真实可见的,但调休真的可以一并承担么?
我话撂在这里,在现阶段,只要假期总量不增加,调不调休,怎么调休,任何长假方案都逃脱不了被群嘲的命运。
图/图虫创意
在中国的各个社会议题中,可能没有比调休方案更能体现各个人群利益诉求的高度分化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一般来说,长假有回家需求、有旅行需求的人最欢迎调休凑出的长假;上班很累,放假就想宅在家里的人最厌恶调休,很多中小学生也在这一行列,另外,长假也会严重增大家长的带娃压力。
但商家呢,特别是旅行、餐饮这一类的,恐怕是盼着调休再多几倍,他们在三年疫情中损失惨重,就盼着调休和长假回本,这有什么错?不过,制造业工厂,应该普遍是反调休的。
有关部门站在启动消费的立场上,自然也是支持调休和长假的,这本也没什么错。
反对调休的人声浪固然很大,我相信这都是真实的;但是,五一期间暴涨的房费、国内机票和火车票的极度紧张,也在用市场提醒我们,五一的出行需求(回家需求)也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因为是调休,反对的人在发声;如果取消调休了,那些支持的人难道不会发声么?
不过,所谓调休之争,在很大程度也是半真半假的伪命题。
当网民吐槽调休时,他们真实的心理活动是:能再多放几天假么?
这就对了,何必遮遮掩掩呢,说出你们的真实诉求,想多放假又不丢人。
多放假是正常人的正常诉求。
你看每年的春节假期,主流声音是多放几天假,最好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网民的真实怨气就是“假期总量不足”,调休只是个说辞罢了。
在中国语境内,放假大体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公共假期、周末、年假。当然,这里没算产假、病假这些。
我们现在所谓的“多放假”,说的是公共假期太少,也就是所谓的法定节假日。
但中国的公共假期少么?其实也不算特别少,每年十一天,在全球处于中游水平,当然,增加个一两天也不是说真的没有空间了,但大体上空间不大了。
前几天还有个热搜,说中国公共假期是从7天上涨到11天的,又被网民群嘲。
图/网络
但公众对假期总量不足的怨气难道不合理么?
非常合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大一小。
先说小的。中国的公共假期相比其他国家虽然不算少,但中国人的总工作时间是世界“领先”的,这主要是由单日工作时间过长累积而成的。因此,要减少公众针对假期的怨气,在全社会减少不必要的加班,是解决方案之一。
假期怨气由工作疲惫造成,而工作疲惫却未必由假期不足造成,加班过多造成的影响更大。
因此,当我看到网民说,不能只和全球比公共假期天数啊,也要比加班时间啊,不禁为之激赏。
再说大问题。
很多中国人休假不足,也是个事实,但其实和公共假期的天数关系不大,和调休的关系就更不大了。
前面也说了,休假并不天然等于公共假期。在中国人的总休假时间中,11天的公共假期连10%都占不到。
中国人休假不足的问题,主要出在周末和年假。
先说周末,很多中国人连一周双休都没有落实。这些连双休都没有的人,恐怕也没兴趣参与讨论调休的问题。
年假的问题就更大了。
在理论上,中国人享受着充沛的年假。按照《职工带薪年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为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为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为15天。
但在真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年假并不能落实,领导一个白眼和冷哼就把你请年假的万丈雄心瞬间浇灭了。
在那些连双休日都无法落实的单位,再去扯一年10天的年假,是不是有了些何不食肉糜的虚幻感。
当8小时工作制、双休日和年假都无法落实时,将休假(息)不足的怨气都砸向相对不错的公共假期与调休,我觉得意思不是很大。
当然,怨气发错地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是什么让你一直有怨气才是真实问题所在。
不过,靶子也不要打错了。如果你看完文章,认为问题都出在企业身上,不妨再多思考思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