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电报水线登陆房与宝山国际电台的往事

来源:上海宝山时间:2023-04-25 22:15:03

电报水线登陆房

水线是海底电缆的俗称,世界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于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敷设在海底。1858年8月英国私人公司铺成第一条跨大西洋海底通信电缆。


(资料图)

海底电缆登陆局房,现位于逸仙路3901号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因黄浦江水线常被往来轮船的铁锚碰断,开始架设陆上电缆。他们未经当时的中国政府同意,将浦东电报房的水线引过黄浦江接至吴淞张华浜,在张华浜设立了海底电缆登陆局房,并架设长达16.09公里的陆上电缆,在租界工部局默许下接到外滩电报房,此是外国殖民者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陆路电报线,也是宝山境内第一次有近代的通信设施。

当时的海底电缆登陆局房

这幢3层砖混结构城堡式塔楼,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墙面(240砖墙),平勾缝;线脚采用红砖、水泥、汰石子;内墙采用混合砂浆粉刷,外刷涂料、纸筋。门厅地面铺红色缸砖,卫生间地面铺白色马赛克;洋松踏步板、踢脚板、栏杆、扶手;外门窗为大脚玻璃门和木窗,内门为四冒头门,红色混水油漆。是典型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建筑,独特造型的建筑被当地百姓约定俗成称为“外国水线房”,建筑面积约为1368平方米,曾用作市政办公用房,解放后一度作为东海船厂的办公用房。1999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如今的海底电缆登陆局房

1883年3月31日与5月7日,中国电报总局与英商大东电报公司订立了《上海至香港电报办法合同》及续订章程,允许大东电报公司海线在上海宝山上岸,与中国电报局的淞沪陆线相接,从而使上海成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国际电报出入口局。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至1913年(民国二年),在短短的四十年间,相继有英商大东电报公司、美商太平洋电报公司、德商德荷电报公司和日本电信局等五个国家的八条电报水线在宝山区境内沿海登陆,宝山电报线路的数量成为当时全国第一。

电报水线登陆房的建设,反映了当时封建的晚期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的孱弱无力。

而位于宝山顾村的刘行国际电台(即刘行收讯台),则见证了一段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岁月。

刘行收讯台

1929年1月,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在宝山刘行镇东、顾村镇北征用民地250亩做电报收报台基地,1930年11月刘行收讯台竣工,12月6日开始与欧美各国通报。电台通信采用遥控制,在刘行收讯台与上海市区中央控制室间设遥控联络,收报台只设工程师、机务员管理收报机件,不设置报务员,属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国际电台领导。

刘行收讯台是当时中国第一个自己建造的国际长信收发台。

刘行收讯台全景 1932年

“八一三”淞沪战争后沦陷时期,刘行收讯台被日军占用,由华中电气通信公司管理,继续经营电信业务。与此同时,添建了机房、宿舍及无线电装置等设备,并将电台四周的铁丝网改成电网,增筑公路至顾村镇。

1949年3月,刘行收讯台地下党员接到来自上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将电台周围附近地区的碉堡标明方位,绘制成图。地下党员们利用收讯台技术部门的收讯天线分布图,比对观察碉堡位置,把电台内部电网四角原由日本人修筑的碉堡和国民党军队在电台周围修筑的全部32座碉堡,标出了方位。他们绘制的图纸被迅速交给上级党组织转送解放军,为解放军迅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顽抗,起了重要的作用。

饱经岁月风霜的刘行碉堡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大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后,先后解放皖南、苏南和浙江,旋即向上海进军,发起解放上海战役。1949年4月底,解放战争的烈火逼近上海郊区。国际电台决定将郊区电台的设备全部迁至市区。

1949年5月13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刘行收讯台的职工当即行动起来。把重达几十吨的器材设备装上车,运往市区安全地带。就在当晚,国民党军队用大炮猛轰刘行收讯台,收讯台所在地变成一片废墟。

1930年代刘行电台内的无线电话收讯机

为了保持战火中的通信畅通,在上海电信地下党组织的动员下,国际电台职工在上海市区荣昌路、枫林桥、建国西路、西康路、育婴堂路、天潼路等处,架设了临时电台,把一些较好的收发讯机移装到市区各台。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电源中断,还千方百计购置了近2000加仑的柴油和汽油,以供发电机备用。这些备用设施在解放上海的斗争中,为保证国际通信的畅通发挥了作用。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军管会电信处军代表率领接管人员进驻总部,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顺利完成接管任务。国际电台完整回到人民手里,护台斗争胜利结束。

刘行收讯台旧址:宝安公路1101号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